疫情中的測試計量科學 溫度與溫度計
2020年的春節,因突然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,渲染上一抹沉重的色彩,比低溫更懾人的冷峭疫情席卷了大片的神州土地。醫護人員不眠不休地奮戰在抗疫一線,用專業知識和奉獻之心為人民筑起一道生命的防線。
體溫,是一項關乎生命健康的重要指標,在這次疫情中尤甚,精準而快速地獲取體溫至關重要。注入了現代科技的溫度計,無疑為醫護人員提供了便捷的測溫方式,與他們一起在這場戰“疫”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科學技術,是人們隱形的護盾。要知道,最初發明的溫度計是笨重而粗糙的,到今天輕巧便捷的模樣,經過了長期發展與不斷改進。我們來看看,關于溫度和溫度計,有哪些有趣的科學知識吧。
溫度計的誕生記
一般認為,最早的溫度計是由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·伽利雷(Galileo Galilei,1564年-1642年)于1593年發明的。后來,通過計量科學,人們對冷熱的描述逐漸規范化和標準化,才有了我們今天廣泛使用的華氏溫標(℉)、攝氏溫標(℃)、開氏溫標(K)。
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現代工業的需要,測溫范圍和測溫精度的要求不斷提高,我們當下抗疫的主力軍“紅外線體溫計”也應運而生。
人體的正常溫度
人體各部位的溫度是不同的,體表溫度還會受到其裸露程度的影響。并不是所有部位的溫度都適合用作發熱的判斷依據,它們也具有各自的健康溫度范圍:
在疫情特殊時期,體溫正常與否更需要科學而謹慎地判斷,可不要被“人正常體溫就是36度多”這樣常見而籠統的說法給一筆帶過了。不同人群的體溫略有差異,通常來說:兒童的體溫略高于成人,老年人的體溫相對最低;女性的體溫略高于男性。
生活的最佳溫度
在日常生活中,人在不同的場景狀態下,也會有不同的適宜溫度。在這里,選述三個常見生活情景的“最佳溫度”[2]。
?最佳飲水溫度:35~38℃
• 原因簡述:接近人體體溫。
?最佳洗澡溫度:35~40℃
• 原因簡述:略高于人體體溫;過高的水溫會破壞皮膚的保護層,皮膚對污染及細菌的抵抗能力容易下降。
?最佳工作溫度:22~25℃
• 原因簡述:讓人精神煥發的環境溫度;人在22℃下,工作效率易降低,高于25℃易犯困。
近日,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,在過去200多年的時間里,人類的體溫逐漸下降?,F代人的平均體溫大約是 36.6 ℃,而不是過去人們普遍認為的 37 ℃[3]。
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典型應用服務平臺—計量服務平臺通過國家標準GB/T 36377-2018《計量器具識別編碼》給每一個計量器具建立電子臺賬并賦予唯一性識別編碼,實現了計量器具從設計制造開始生產、銷售、使用、檢校、維護直至報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。濟南大陸機電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山東省云應用服務商,致力于打造智慧計量互聯網平臺,提供物聯網標識解析賦碼、計量檢校云服務等多項計量服務。